2007年4月26日星期四

从一句翻译说起

今天看一个老兄的关于物理化学教育的文章,中间提到一个地方:
There is an old Chinese proverb which nicely summarizes the theme of this work. "Tell me and I forgo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

顿感自豪,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同是又有些羞愧,毕竟一点都想不起来这个中文会是什么样子。于是google。结果却大出所料:

1. "英语 词条或片语:
Tell Me & I Forget . . Show Me & I Remember . . Involve Me & I Understand
汉语 翻译: 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能理解"
(http://chi.proz.com/kudoz/194127)

【评】天!

2."Tell me and I forget, show me and I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

个人比较欣赏这句话,虽然现今的知识量已不允许我们事事involve,但不可否认这仍然是人类掌握知识的最佳途径。我们所运用的知识中,大部分是来源于参与后所获得的体验。
人生不能被告知,不能被呈现——我们在参与。" (http://www.zbedu.net/jeast/000165.html)

【评】感慨是好的,但是为什么要拿着一个从中文翻成英文的话感慨呢。怪不得那么多人抱怨文化流失。

3.有个人拿这句当签名档。当然他/她发帖用的是中文。

【评】。。。。。。。。。这是在炫耀还是在漏短?

4.百度上的 英语谚语翻译
(6)Tell me and I'll forget. Show me and I may not remember. Let me try, and I'll understan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百闻不如一见. /实践出真知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435429.html)

【评】第一句律诗翻译的还好,但是这个,能叫“英国谚语”? 当然我也不知道了。

【总结】
这句我看着顺眼的翻译有:
闻而忘之,见而记之,行而知之
——出处不明(有人称是儒家或者道家的)
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乎行而止矣
——荀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从中国古文翻译出去,又翻不回来了,还让很多中国人大赞这句英语“谚语”精辟,可叹啊。忽然想起前段时间看到有杂志说一个新电影——“黄金之花的诅咒”——反应了半天才明白过来,顿时无语。

2007年4月19日星期四

Clear as mud -- -- 介绍一篇关于科技文章写作的文章 (with部分翻译)

Clear as mud -- -- 介绍一篇关于科技文章写作的文章

【水龙吟注】这是一篇nature2003年5月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如何改进科技文章的写作,写的挺不错的。文中讲了清楚的表达在科学论文(对科普文章同样适用)里的重要性。就像文中说的:“越来越多的语意模糊的文章带来的影响,即使难以量化,也很容易想象得出。如果文章的开篇和摘要很难理解,研究者可能会丧失和其他交叉学科合作的机会。如果整个文章都很不清楚,学生们可能更多的分心到其他的兴趣里,而公众的对科学的畏惧和不信任,当然也有部分源于对新研究的难以理解,都有可能增加。”

以前没看过这类的文章,总以为学术论文是科学的事,和文学没有关系,现在想想确实不对。这文写得挺有意思的。后面的分析只适用于英语,但是前面一段具有普适性,因此水龙吟简单的翻译了一下,(何止简单,简直是复述了,见谅,呵呵)。Btw,题目读不懂。。。。

【部分翻译/原文】
像泥浆一样清晰(Clear as Mud) by Jonathan Knight
水龙吟 译

“没有什么形式的文章比一般的学术论文更乏味、难懂的了。”Francis Crick 1994年在他的《惊人的假说》一书中这样写道。这是书中对那些打算深入探究文章引文的外行人士的劝诫。但是,DNA的发现者之一也曾说过一个科学界众所周知的话:读研究论文有时就像场噩梦。

但并非总是如此。Crick和同龄的一些人,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写学术文章,见证了科学文章的演化。科学文章从像一般报纸文章那么轻松可读变成了满是乱七八糟的行话术语,甚至使熟悉这一领域的人也很难弄明白。

罪责很大程度在于科学分裂成了若干分支,而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词汇库。很多杂志尝试着应付这一点,它们提供简单易读的文章概要,将网上文章链接到网上术语表。但是这些做法效果似乎有限,不过提出很多因素——尤其是写作风格——可以改变很多文章。写作需要练习,但这并不是/标准的科学训练的一部分。那么是否让研究人员回去上学或者上些写作课就可以使科学重新变得轻松可读呢?

可读性本身很难量化。微软的Word程序有个特色功能:Flesch阅读容易度——它能测出平均每个单词和句子的长度,并以此来计算需要多少年的教育水平才能读懂这个文档。但是这种工具有时会失效。比如说,一个沿着读者思路走下去的长句子会比一个混乱的短句子更容易理解。而且常见的单词可以相对来说很长——比如说technological(技术的)或者professor(教授)——然而很多技术术语可以很短,比如meson(介子),genome(基因组)或者glycan(多聚糖).

......

越来越多的语意模糊的文章带来的影响,即使难以量化,也很容易想象得出。如果文章的开篇和摘要很难理解,研究者可能会丧失和其他交叉学科合作的机会。如果整个文章都很不清楚,学生们可能更多的分心到其他的兴趣里,而公众的对科学的畏惧和不信任,当然也有部分源于对新研究的难以理解,都有可能增加。

(以下略,有兴趣的去看原文吧。^_^ )

“There is no form of prose mo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and more tedious to read than the average scientific paper,” wrote Francis Crick in his 1994 book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observation is a caution to lay readers tempted to delve into the papers referenced in the book. But the co-discoverer of the structure of DNA was also acknowledging what everyone in science knows: research papers can be a nightmare to read.

It wasn’t always so. Crick and others of his generation, who began writing scientific papers in the 1940s, have witnessed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prose. A form that was as readable as the average newspaper has, in some fields, become a jungle of jargon that even those familiar with the territory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balkanization of science into subdisciplines, each with its own vocabulary, is largely to blame. Many journals are trying to tackle this, producing easy-to-read summaries of papers, and linking online papers to web-based glossaries. But these approaches tend to have a limited impact, whereas addressing other factors — notably writing style — could transform many papers. Writing takes practice, yet it is not part of standard scientific training. So could science become readable again if researchers went back to school and took writing lessons?

Readability itself is not easy to quantify. Microsoft’s Word program features the Flesch Reading Ease scale, which measures the average length of words and sentences to calculate the number of years of education needed to comprehend a document. But such tools fail on several counts. For one, a long sentence that walks the reader own a path to its conclusion can be easier to follow than a muddled short sentence. And common words can be relatively long — technological or professor, for example — hereas many technical terms are short,such as meson,genome or glycan.

......

The effects of an increasingly opaque literature are easy to imagine, if difficult to
quantify. If opening paragraphs or abstracts are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researchers
may miss opportunities for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sciplines. If whole papers are unclear, students get diverted to other interests and the public’s fear and mistrust of science, which in part arises from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new research,may increase.

......

转个有意思的老贴:解读16个众所周知的科学神话

西班牙《万象》杂志4月号发表文章,题目是“解读众所周知的科学神话”,文章摘要如下。

1.硬币从摩天大楼上扔下来是否会砸死行人?

不会。首先,一枚硬币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所起到的滑翔效果就好比一片树叶。因此,尽管在坠落时速度很快,但当它砸在行人身上时最多也只能造成血肿,永远不可能带来致命后果。

2.两道闪电是否会落在同一地点?

是的。而且闪电会对某些地点有特别的“眷顾”,特别是地势较高的地方。纽约帝国大厦每年会遭受25次闪电的袭击。此外,在一场暴风雨期间经常出现多条闪电降落在同一地点的现象。

3.下雨时快跑是否会少淋雨?

因情况而定。淋多少雨取决于奔跑速度和在雨中停留的时间。在雨中停留越长时间,或者奔跑的速度越快,淋雨更多。(水龙吟同意“停留时间越长淋雨越多”,但对“奔跑越快淋雨越多”持保留意见。)

4.打哈欠是否会传染?

是的。英国斯特灵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不仅人类,甚至猩猩在看到同类打哈欠的时候也会模仿对方。通过对大脑扫描图像的研究发现,打哈欠是人类大脑扁桃体区的一种无意识行为。

5.成人会长新的神经元吗?

是的。十几年前人们一直认为人类的所有大脑细胞都会逐渐消失。人们首先在爬行动物和禽类体内找到证据证明神经元可以再生,随后人们发现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神经元也可以再生。

6.从太空中可以看见中国长城吗?

不能。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在回到地球后证实了这一点,“在太空中无法看到中国长城”。这一事实证明过去的说法只是一个错误的神话。

7.吞进体内的泡泡糖7年才能消化?

不是。在对待进入消化系统内部的各种东西,胃酸都是一视同仁地发挥着作用,无论它是有机物,还是化学物,比如泡泡糖。在消化这种东西的时候,我们的胃所付出的时间与消化其他东西所需的时间一样,都是20个小时。(水龙吟友情提示,为了胃的健康,请谨慎选择食物——小粒的无机物还有可能造成结石。)

8.猫总是双脚落地吗?

是的。20世纪80年代的科研报告披露,猫的双脚落地完全是一种条件反射。这可能是因为猫的脊柱不够灵活,以及缺少类似于人类锁骨的身体结构造成的。这一切使猫要在从高空落下时想法减少冲击力。地点越高,猫就越有时间调整身体方向,为落地找到完美角度。

9.动物可以预见地震?

是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狗做试验证明,动物在强烈地震来临前的行动异常。一种理论认为,动物可以感受到地球电磁场的变化(虽然也有人认为这种变化根本不存在),另一种理论则指出,动物们可以在地震来临前“嗅出”某种气味,如氡和氢。

10.可以笑着死去吗?

可以。最新的例子是丹麦物理学家奥勒·本特森。1989年,他在观看一部电影时,由于大笑不止导致脉搏加快,最终引发心脏病而死。

11.如果全体中国人同时跳跃是否会改变地球旋转方向?

不会,或者更准确地说,不可能。中国拥有13亿人口,如果有人能号召全体中国人在同一时间跳跃(可能性极小),并在同一时间落地,那么产生的效果如同千吨级当量的爆炸物。然而,中国人口分布广阔,这样的动作不太可能获得实际效果。即便我们可以组织全体中国人在同一时间起跳,他们也不可能在同一时间落地,因为跳跃的高度取决于助力的大小。

12.无头鸡可以存活吗?

可以,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这个神话起源于一只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弗鲁塔市(Fruita)的名叫迈克的鸡,它在无头的状态下生存了18个月。虽然头被割去,但它的颈静脉完好无损。
  
此外,它的主人通过吸管给它喂送玉米和牛奶,这保证了它的生命延续,而且体重还有所增加。但是,一次在吸食玉米时,迈克因窒息而死。在它生活的小镇,人们每年都要为这只鸡举行纪念活动。
  
水龙吟对麦克鸡的真实性持保留意见。但是纪念活动好像是真的)

13.太空飞船里是零重力?

不是。在太空舱中感受不到重力的存在,但就是人们所说的“零重力”并非意味着绝对没有重力,而是存在微重力。各种物体看上去似乎是没有重量的,但实际上是处在一种持续的自由下落的状态中,之所以能保持悬空是因为飞船的水平运动。(水龙吟认为,“持续的自由下落的状态”的说法不准确,没有重力是说失重,质量不变,飞船水平运动可以使人保持悬空,但反过来,能保持悬空不是因为水平运动,而是因为失重。)

14.死后头发和指甲还能继续生长吗?

不能。人死后,心脏和血液都停止了活动,人的器官也就不再运转,身体失去水分。(水龙吟的补充,以前看到过这个问题,真的有人看到死人指甲变长了——事实上,不是因为指甲长了,而是因为人皮肤肌肉等的收缩显得指甲长了。)

15.鱼仅有几秒钟的记忆?

不是。这一错误看法出自于对金鱼记忆的认识,过去一直认为金鱼仅有3秒的记忆。

但实际上有125种金鱼,科学界的研究并不全面。日本大阪大学的科学家经研究后证实,金鱼能够记住曾获取过食物的地点。

16.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

不是。大脑扫描图片显示,人类会根据活动需要的不同而激活大脑内的不同区域。(水龙吟注,这是个美丽的错误。我想人类更倾向于认为自己还有90%的潜力可供开发。可惜事实如此。)

2007年4月16日星期一

Frightened,Horrified,Virginia Tech 惨案

太恐怖了。又是美国校园枪击案,据说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了。目前为止,33人死亡,29人受伤。据称,凶手是一个亚裔,真希望不是中国人。之前美国最严重的两起校园枪击案是1999年在科罗拉多州,丹佛附近一高中(!!)以及1966年在UT Austin。

太恐怖了。不想多说了,想想都怕。

随便什么新闻网站都有报道了。

2007年4月15日星期日

“The Science Behind the Story“ ——from Analog

在Analog上有这样一个栏目,The Science Behind the Story。好像很多科幻杂志都会有类似于杂谈、科普等等非科幻的栏目

2007年4月13日星期五

美国科学家称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水的存在 zz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美国天文学家4月10日表示,他们第一次在太阳系外的星球上发现了水存在的证据。

据英国媒体报道,来自美国洛厄尔天文台的天文学家特拉维斯·巴曼表示,他在一颗类似于木星的气体行星上发现了水蒸气的存在。这颗行星位于距离地球大约150光年的飞马星座当中,编号为HD 209458b。

今年2月,曾有科学家报告说,他们未能在这颗行星的大气里发现水存在的证据。不过巴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很有信心。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因为人们本来就预测这颗星球有水存在。”

洛厄尔天文台表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1]上。洛厄尔天文台是当年发现冥王星的地方。

一直以来,科学家们试图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寻找水的存在,因为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不过巴曼指出,这颗类似于木星的行星不太可能孕育生命,在上面发现水蒸气并不意味着发现了地球外生命的存在。(江玮)

[1] Astrophysical Journal,水龙吟注

======================

本文原载自:
中国日报网站环球在线 [ 2007-04-11 09:52 ]美国科学家称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水的存在
英文消息可参见:
Fox news: Water Found in Far-Off Planet's Atmosphere
BBC focus: WATER FOUND ON DISTANT PLANET
(以下引自BBC,对于为什么特拉维斯·巴曼等人认为那里有水介绍的更仔细:)
WATER FOUND ON DISTANT PLANET
09:42:06 12/04/2007

Atmosphere of gas giant contains vapour

Astronomers have discovered water in the atmosphere of a distant planet outside our Solar System.

The planet HD209458b, a gas giant similar to Jupiter, is 150 lightyears from Earth in the Pegasus constellation.

Travis Barman, from the Lowell Observatory in the US made the discovery as the planet passed in front of its own star.

When a planet does this, its atmosphere blocks starlight in varying wavelengths. A planet with absorbed water in its atmosphere will, when compared to the visible spectrum, appear larger in the infrared spectrum.

Barman hopes the revelation will open the flood gates for scientists to find more water on other planets.

"We now know that water vapor exists in the atmosphere of one extrasolar planet and there is good reason to believe that other extrasolar planets contain water vapor," he said.

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原创]输入法引起的官司——google搜狐 近期词库门事件总结

输入法引起的官司——google搜狐 近期词库门事件总结
文/水龙吟

前几天,听说google出了新的输入法,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感叹,这个输入法比他们原来的紫光拼音或者南极星(这个好像是元老级的)或者智能ABC或者微软拼音等等都好用。犹豫了一下,懒得弄就放弃了。过了没几天就听说搜狐称google输入法是抄袭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好嘛,刚发布就要打起来了。结果没想到,google立刻就道歉了,并对自己的输入法进行升级。就像明星炒作一般,最近因为输入法,sohu显得特别热闹起来。虽然搜狐和张朝阳都曾经名噪一时,但衰落之势路人可见。然而,因为这次的输入法门事件,我忽然也关心起sohu这个“过气”明星了。

“词库门”事件过程

到网上查了查事件过程:
4月4日,谷歌(google)在实验室发布推出拼音输入法产品
4月8日17:00,搜狐就 “谷歌拼音涉嫌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一事发表正式声明,指责Google(谷歌)非法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并表示强烈愤慨。搜狐在声明中表示:“经过我公司技术人员技术鉴察,Google的拼音输入法词库确系直接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包括且不限于1.5beta2 版本,含词表及对应注音)。”
4月8日,谷歌对搜狐IT发来声明回应,表示道歉。谷歌表示“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Google (谷歌)的数据源,我们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我们为因此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的同时,立即采取了行动。本周日(2007年4月8日)的中午,我们完成了谷歌拼音输入法发布以来的第二次全面升级(谷歌拼音输入法 1.0.17.0版本)。目前的词库是从谷歌多年积累的海量搜索数据库数千万条目中产生,我们欢迎用户与业界对我们升级版本给予更多的反馈和监督。”
4月9日,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了对用户和搜狐的致歉声明。
4月10日,搜狐对输入法的事情再次发表声明,要求google立即停止侵权,提出否则将起诉

从新闻标题看故事

从最近不断冒出的新闻标题,这件事的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搜狐指责谷歌拼音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
新华网:Google(谷歌)对盗用搜狐词库致歉
华盛顿邮报:Google就盗用搜狗词库向搜狐道歉
路透社:Google就盗用技术向搜狗输入法道歉
羊城晚报:谷歌拼音输入法陷入“词库门”
拼音输入法官司:搜狐震怒之下,谷歌何去何从?
搜狐再次发表声明或将起诉谷歌拼音侵权
李开复首度回应输入法抄袭:将加大研发增加独创
谷歌被逼亮出专利,搜狐扬言法律解决
一只替罪羊 :谷歌美女公关下课,向搜狐赔钱和解
搜狐仍然出奇愤怒:搜狗输入法“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盗用一说

为什么说是盗用? 有人称, 为了搜狗输入法的词库防止盗用,搜狐在搜狗词库建立之初就加入了词库指纹,即十几个很偏僻、但不影响输入的词汇。里面就有数位搜狗员工的名字,如“赵立洋”、“佟子健”、“吕杰勇”等,而Google居然也能够打出来。显然谷歌输入法盗用了搜狗的词库。而且有的论坛上曝光称谷歌和搜狐有相同的错误词汇。当然,这还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不是哪个人说抄袭就是抄袭的,搜狐说了也是不一定算数,这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

网民的反响
(此段来自 拼音输入法官司:搜狐震怒之下,谷歌何去何从?
对于谷歌和搜狐的“官司”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原因之一是中文输入法对于中文网民而言是日常必不可少的软件之一;此外新鲜出台的谷歌拼音输入法正因为灵活好用而炒得轰轰烈烈,它会否夭折也多少关系到网民自身;更有人将这场纷争上升为一场少有的民族知识产权同国际康采恩之间的矛盾,对于最终谁占上风表现出强烈的好奇。

在某中文网站论坛上,有网友表示,谷歌的行为损害了公司原有的信誉度,“Google这次在我心里好感度大跌”,也有人“因为这个,又把谷歌的输入法卸了。”而为谷歌说话的也不乏其人,有人认为谷歌“知错能改,观点清楚,能正面回答问题。我看不出有什么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我不相信国内哪家IT公司能做出这种放低姿态的声明,起码在我十年的网络生涯中从未见过。通常是闪烁其词,反咬一口、胡搅蛮缠居多。”还有读者质疑“词库这种东西到底能不能有版权真是很难说,尽管搜狐弄出个词库有功劳、苦劳和疲劳。”

输入之争,谁是赢家

事情虽然有结果,当然还没有结束。谷歌拼音是否因为而夭折(虽然我认为不会),搜狐将会如何操作,我都很关注。

虽然我没有用过搜狗输入法,但是可以理解搜狗输入法的工作人员从其诞生起就费了很多力气一遍遍改正错词,肯定不愿意让别人白用或盗用,有理由愤怒。google在试验阶段包含了一些非Google(谷歌)的数据源,这是不妥当的,有损Google的形象。但同时google公司的坦诚及时道歉,倒也挽回了点面子。这次输入法舆论大战的胜利应当属于搜狗。然后,以后的输入法的竞争,谁输谁赢,倒还是未知数。

不过,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是坏事呢。

07 雨果 星云奖

新的雨果奖初选名单和新的星云奖finallist都(早就)出来了。不知道今年会花落谁家。

Asimov'sF&SF 都在自己的主页上给出了自己提名作品的免费电子版,不错不错。昨天把剩下的Asimov的都打印成pdf了。值得一提的是Asimov上的短中篇The Djinn's Wife,最近刚刚获了英国科幻协会奖,估计中文版应该很快就会有了吧。

还有,雨果奖其中一个提名长篇Blindsight,这个链接里有免费电子版,可打印成pdf读。


备份一下:
豆瓣上的北星老大发起的帖子——
这里有人知道雨果奖候选长篇"Blindsight"吗?
2007年雨果奖候选名单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