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1日星期三

[原创]输入法引起的官司——google搜狐 近期词库门事件总结

输入法引起的官司——google搜狐 近期词库门事件总结
文/水龙吟

前几天,听说google出了新的输入法,在网上看到很多人感叹,这个输入法比他们原来的紫光拼音或者南极星(这个好像是元老级的)或者智能ABC或者微软拼音等等都好用。犹豫了一下,懒得弄就放弃了。过了没几天就听说搜狐称google输入法是抄袭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好嘛,刚发布就要打起来了。结果没想到,google立刻就道歉了,并对自己的输入法进行升级。就像明星炒作一般,最近因为输入法,sohu显得特别热闹起来。虽然搜狐和张朝阳都曾经名噪一时,但衰落之势路人可见。然而,因为这次的输入法门事件,我忽然也关心起sohu这个“过气”明星了。

“词库门”事件过程

到网上查了查事件过程:
4月4日,谷歌(google)在实验室发布推出拼音输入法产品
4月8日17:00,搜狐就 “谷歌拼音涉嫌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一事发表正式声明,指责Google(谷歌)非法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并表示强烈愤慨。搜狐在声明中表示:“经过我公司技术人员技术鉴察,Google的拼音输入法词库确系直接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包括且不限于1.5beta2 版本,含词表及对应注音)。”
4月8日,谷歌对搜狐IT发来声明回应,表示道歉。谷歌表示“该词库在试验阶段确实包含了一些非Google (谷歌)的数据源,我们愿意直面自己的问题。我们为因此带来的不便表示抱歉的同时,立即采取了行动。本周日(2007年4月8日)的中午,我们完成了谷歌拼音输入法发布以来的第二次全面升级(谷歌拼音输入法 1.0.17.0版本)。目前的词库是从谷歌多年积累的海量搜索数据库数千万条目中产生,我们欢迎用户与业界对我们升级版本给予更多的反馈和监督。”
4月9日,谷歌在其官方博客上发表了对用户和搜狐的致歉声明。
4月10日,搜狐对输入法的事情再次发表声明,要求google立即停止侵权,提出否则将起诉

从新闻标题看故事

从最近不断冒出的新闻标题,这件事的热闹程度可见一斑:

搜狐指责谷歌拼音盗用搜狗拼音输入法词库
新华网:Google(谷歌)对盗用搜狐词库致歉
华盛顿邮报:Google就盗用搜狗词库向搜狐道歉
路透社:Google就盗用技术向搜狗输入法道歉
羊城晚报:谷歌拼音输入法陷入“词库门”
拼音输入法官司:搜狐震怒之下,谷歌何去何从?
搜狐再次发表声明或将起诉谷歌拼音侵权
李开复首度回应输入法抄袭:将加大研发增加独创
谷歌被逼亮出专利,搜狐扬言法律解决
一只替罪羊 :谷歌美女公关下课,向搜狐赔钱和解
搜狐仍然出奇愤怒:搜狗输入法“是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

盗用一说

为什么说是盗用? 有人称, 为了搜狗输入法的词库防止盗用,搜狐在搜狗词库建立之初就加入了词库指纹,即十几个很偏僻、但不影响输入的词汇。里面就有数位搜狗员工的名字,如“赵立洋”、“佟子健”、“吕杰勇”等,而Google居然也能够打出来。显然谷歌输入法盗用了搜狗的词库。而且有的论坛上曝光称谷歌和搜狐有相同的错误词汇。当然,这还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不是哪个人说抄袭就是抄袭的,搜狐说了也是不一定算数,这需要第三方权威机构来鉴定。

网民的反响
(此段来自 拼音输入法官司:搜狐震怒之下,谷歌何去何从?
对于谷歌和搜狐的“官司”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原因之一是中文输入法对于中文网民而言是日常必不可少的软件之一;此外新鲜出台的谷歌拼音输入法正因为灵活好用而炒得轰轰烈烈,它会否夭折也多少关系到网民自身;更有人将这场纷争上升为一场少有的民族知识产权同国际康采恩之间的矛盾,对于最终谁占上风表现出强烈的好奇。

在某中文网站论坛上,有网友表示,谷歌的行为损害了公司原有的信誉度,“Google这次在我心里好感度大跌”,也有人“因为这个,又把谷歌的输入法卸了。”而为谷歌说话的也不乏其人,有人认为谷歌“知错能改,观点清楚,能正面回答问题。我看不出有什么令人无法接受的地方。我不相信国内哪家IT公司能做出这种放低姿态的声明,起码在我十年的网络生涯中从未见过。通常是闪烁其词,反咬一口、胡搅蛮缠居多。”还有读者质疑“词库这种东西到底能不能有版权真是很难说,尽管搜狐弄出个词库有功劳、苦劳和疲劳。”

输入之争,谁是赢家

事情虽然有结果,当然还没有结束。谷歌拼音是否因为而夭折(虽然我认为不会),搜狐将会如何操作,我都很关注。

虽然我没有用过搜狗输入法,但是可以理解搜狗输入法的工作人员从其诞生起就费了很多力气一遍遍改正错词,肯定不愿意让别人白用或盗用,有理由愤怒。google在试验阶段包含了一些非Google(谷歌)的数据源,这是不妥当的,有损Google的形象。但同时google公司的坦诚及时道歉,倒也挽回了点面子。这次输入法舆论大战的胜利应当属于搜狗。然后,以后的输入法的竞争,谁输谁赢,倒还是未知数。

不过,对我们来说,也许并不是坏事呢。

07 雨果 星云奖

新的雨果奖初选名单和新的星云奖finallist都(早就)出来了。不知道今年会花落谁家。

Asimov'sF&SF 都在自己的主页上给出了自己提名作品的免费电子版,不错不错。昨天把剩下的Asimov的都打印成pdf了。值得一提的是Asimov上的短中篇The Djinn's Wife,最近刚刚获了英国科幻协会奖,估计中文版应该很快就会有了吧。

还有,雨果奖其中一个提名长篇Blindsight,这个链接里有免费电子版,可打印成pdf读。


备份一下:
豆瓣上的北星老大发起的帖子——
这里有人知道雨果奖候选长篇"Blindsight"吗?
2007年雨果奖候选名单出台

2007年4月8日星期日

转一个老文:如鱼得水 by 阿西莫夫

【水龙吟评】
一直很喜欢“如鱼得水”这个词。有种欢乐活泼畅快淋漓的画面感。看到这篇题目的时候,翻译的标题甚至比老阿更吸引我读下去。在此看到,忍不住就转了过来。

故事的最后一句话,让我忍不住想起中国和西方的龙来。

◆◆◆ ◆◆◆ ◆◆◆ ◆◆◆ ◆◆◆

【科幻小说转贴】

如鱼得水

阿西莫夫

尽管摩达因今年刚满四十岁,也从不为健康问题操心,但他没去过宇宙外层太空。他只在电视中观看过宇宙居民村,或从刊物中读到过这类移民点的情况,仅此而已。

坦率地说,宇宙对他并没多大吸引力。他出生在地球上,自得其乐。如果想换换环境或口味,他宁可选择去大海,因为他是一名帆船运动爱好者。

所以当“空间有限公司”邀请他飞往宇宙去完成某项委托时,他显得并不特别乐意。

“听着,”摩达因对那位公司的女代表说:“我可不是什么宇航员,我只是搞搞服装设计而已。对于那些火箭、加速度、超重、飞行轨道以及其它等等我是一窍不通的。”

“这我们清楚,”巴拉诺娃接过话头说,她笨拙而谨慎的步伐显示她过去长期生活在宇宙空间中,对地球上恒定的重力场已不太能适应,“我们不指望您具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摩达因以挑剔的眼光注视她的衣饰,那充其量只能起遮体的作用。哪怕随便用块防水油布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呢,他心里想。

“那么宇宙居民村要我去干什么?”

“是请您作为一位高明的设计师去的,我们需要某种新颖的设计。”“是关于服装方面的吗”

“是翅膀,或者称为飞翼衣也行。”

摩达因还在掂量去或不去,他突兀的前额在这种时刻总会发红,但这次变红的部分原因倒是由于心中不悦。

“难道我不能在这儿完成你们的任务吗?”

巴拉诺娃固执地摇头否定。

“我们希望您能实地了解当地的环境,摩达因先生。我们求过工程师,他们制作了据他们说来是最好的翅膀,而且考虑到应力、表面积、柔韧性、灵活性等等一切因素,但结果并没能帮上我们的忙。我们想,也许……”

“也许什么,巴拉诺娃小姐?”

“也许我们不应该按常规来解决问题。我们需要某种别出心裁的设计,负责居民村将面临困境。我希望您能飞到那里,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至于您的待遇嘛,我们保证从优酬谢。”

事情很快敲定,由于报酬方面所作的许诺起了关键的作用,还包括相当优厚的预付金额在内。摩达因并不见钱眼开,但也并非是毫不动心的圣贤。此外,女代表对他手艺的种种恭维也使他怦然心动。

旅途不如他所想象的那么枯燥。乘客在早先的宇宙航行中都得承担难以忍受的超重,还得始终挤在狭窄不堪的座舱里。于是有些地球人总以为事情依然如旧,但那是若干年以前的情况。现在的飞船极为宽敞,液压圈椅完全缓解了起飞时的
过载负担。

摩达因在舱内安闲地研究起有关飞翼衣的图片,他望着图片中的人们在空中翩然起舞的姿态出神。

“依我看,这些翅膀不是挺好的吗?”他问。

巴拉诺娃苦笑说:“您所看到的全是些首屈一指的飞行家或运动员。就拿我来说吧,如果您看到我穿上飞翼衣在转弯或作某些动作,肯定会捧腹大笑的。可是我对飞翼的掌握还比一般人高明得多呢。”

他们离第五宇宙居民村已经很近了,这里的正式名称应该叫“橄榄石”,不过一般人通常都只称它为“五村”。

“这里的一切在您看来都很新奇,居民们却已经习以为常了。可是还有个问题:居民村对他们来讲还不算是真正的家,而只是工作的地点,因此很难说服人们把家永久地迁到这里来。老是这样下去……”巴拉诺娃沉默了,她没把话说完。

从舷窗里望去,五村就像是个小圆球,和电视屏幕中所看到的地球一样。飞船很快开始围绕这个玻璃及铝合金的巨大结构物旋转。

摩达因通过舷窗久久观赏,但他察觉到飞船在绕着五村转个不息。

“难道我们还不降落?”

“事情不那么简单,”巴拉诺娃回答说,“五村绕轴转一圈约需两分钟。这是为了产生离心作用,使里面的一切事物紧贴在内壁上,建立起人工的重力场。于是降落时我们就得先让双方速度趋于同步,这需要时间。”“难道五村有必要
转得这么快吗?”

“是的,因为我们要建立正常的重力场。如果我们放慢转速,假定降低到地球重力的十分之一时,那就会好得多。但这在生理上是人类机体不允许的,人们长久生活在低重力环境下会使肌肉及骨骼出现某些问题。”

飞船的速度已经和五村速度持平,摩达因清晰地看见它外部的弯曲镜面正在跟踪太阳,并照亮居民村的内部空间。他也发现了太阳能发电站--其能量不仅能应付五村的需要,还输送到地球去。

最后,他们终于降落在第五宇宙居民村上。

摩达因在五村度过了整整一天,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他和巴拉诺娃坐在草坪上,这是块相当宽阔的青草区。头上白云舒卷,尽管没能见到太阳本身,但是阳光依然普照。和风轻拂,不远有条小溪,水声潺潺。

他怎么也不能相信自己是身在球内,正翱翔太空,和月亮一样绕着地球在转动,转一圈也得花上一个月的时间。

“这真是个完美的世界。”他说。

“您有如此感受是因为初来咋到。”巴拉诺娃回答,“如果在这儿再多呆上一阵子,就会因对每个角落都非常熟悉而感到厌倦。”

“就算是住在地区上的某个城市,住久了不也会使人厌倦吗?”

“那当然,但在地球上可以去各处旅游,而且可以在任何时刻离开或回来,我们这里就不行了。当然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一点。”

“你们这里没有地球上固有的种种缺陷,”摩达因坚持说,“例如灾害性天气等等。”

“那倒是,摩达因先生。我们这儿的气候确实像是天堂乐园,但人们也逐渐腻烦了。我来给您看样东西:这儿有个小球,您可以把它朝上扔,望自己的头顶上抛出,然后您能设法再接住它吗?”

摩达因开心地哈哈大笑:“此话当真?”

“当然。请吧,不妨一试。”

“我虽不是球类运动员,不过扔个把球什么的还行吧,就是再抓住它也不成问题。”

他把球往上一扔,可是这个球在空中飞出了一条抛物线。摩达因起先跟着小球走,然后又跑又追。结果还是没能接住。

“您没把球往上扔,摩达因先生!”巴拉诺娃在一旁纠正说。

“不,我是往上扔的。”气喘吁吁的摩达因辩解说。

“那也是您按地球上的标准这么作,”巴拉诺娃笑道,“问题在于,我们这里科里奥利力的作用很大。五村的内平面是一个圆弧,圆弧的中心就在自转轴上。如果您把球直接往头上扔,它会离转轴更近,它的半径更短,那里的转速也更小。
但球儿依然在保持原有的速度,所以它就朝前飞去。如果您想重新接住它,就得望您的上后方扔,这时它才会像飞去来器那样在空中划出一道圆弧重新飞回。在这里抛物运动的轨迹和地球上是不同的。”

“不过这种情况并不难习惯,是吗?”摩达因想了一下又问。

“也不全对。如果你住在五村的赤道地区,那么那里的转速最大,重力也接近于地球重力,而在离赤道较远处的重力效应就大大不同了。但我们得经常去两极地区,于是就无法适应科里奥利力的各种变化。我们有一条高速公路通往两极
地区,在这条道路上行驶时总感到有股力量在旁边推你,有些人始终适应不了。所以谁也不想长住在这里。”

“难道你们对这种力就束手无策吗?”

“只有放慢五村的自旋速度,科里奥利力才会基地,但相应的重力也就减弱了,而这却又是我们所不愿接受的。”

“换句话说,你们既不能适应科里奥利力,又无法摆脱它,是吗。”

“这个问题相当微妙。不错,我们可以适应较小的重力,但是这要求大家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每天都得练上一段时间。这种体育锻炼应该很有乐趣,如果乏味的话,你是无法迫使人们坚持下去的。早些时候我们考虑过,最好的办法就是
让大家多多去飞。极区的重力很小,人们在那里轻若羽毛,他们只消挥动手臂,就能升到空中。如果你穿上飞翼衣,加上动作协调的话,就能像鸟儿一样起飞了。”

“这种飞行的运动量足够吗?”

“哦,空中飞行是一项相当费力的运动,即使您在滑翔时,手和臂的肌肉也得工作。经常飞行能使肌肉不致萎缩,保持骨骼的钙质,可惜我们无法使大家都去飞翔。”

“难道人们不喜欢飞翔吗?”

“他们当然想飞,无奈这并不轻松。 飞行要求具有极其精确的动作协调性,极小的操作误差都能导致飞行高度发生急剧变化,不可避免地带来恶心等晕船反应,所以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飞得非常轻盈自如。”

“可是鸟儿从不会晕。”

“鸟儿是在地球重力影响下飞翔的,人们在五村的条件则完全不同。”摩达因皱起眉头思索这个问题。

第二天一清早他们驱车向极区前进时,摩达因总感到车子在迫使他朝右边倾倒,他死命抓紧座椅,连指关节都泛白了。

“对不起,”巴拉诺娃的语气中透出同情,“如果我开得慢点,您会好过得多,但那样一来我们就会碰上交通高峰而堵车。”

“您对此已习以为常啦?”

“也不完全能习惯。”

最后他们终于到达极区,但马上又遇上新的麻烦:他的体重轻得似乎没有,身体前后摇晃。即使挥舞双手也无济于事,只会更加糟糕。

巴拉诺娃并不急于帮助他,后来才伸手把他扶住。

“大多数人都这样狼狈过。您可以把脚伸在地面上那些小圈里套住,平时动作别过快。”这时天上出现五个像鸟一般的飞人。

“这五个人几乎每天都飞,”巴拉诺娃结实说,“其他人只能偶尔一试。五村的两极地区可以容纳五千人同时飞翔,看见是足够的,居民们每天都可以来这里锻炼。”

摩达因刚把手举起,身体就朝后摇晃。他问:“既然这五个人能飞,那别的人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他们具有天生的动作协调性。”

“那我就无能为力了。我只是个服装设计师,我能给人们以服装,但无法赐予人们什么天生的协调性。”

“其实就算是缺乏这方面的才能,人们也照样可以飞行,只是他必须付出更多的代价。我们想请您设计出新颖的飞行服装,吸引更多的人肯上天去飞。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能放慢自旋的速度,从而削弱科里奥利力,把居民村变为真正的家。”

“请您让他们飞得更近一点好吗?”

巴拉诺娃挥动手臂,有一位“鸟人”转了一个平滑的圆弧朝他们飞来。这是位年轻的妇女,他微笑着停留在他们头上十英尺的空中,翅膀微微扇动比已。“你们好,”她问候说,“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巴拉诺娃说,“我这位朋友想看看您是怎么操纵翅膀的。请为他表演一下,行吗?”

那妇女又笑了起来,她先把一只翅膀弯了弯,接着是另一只,然后慢慢地翻了个斤斗。她从原处把翅膀朝后一缩往上升起,飞翼稍稍颤动,两脚自由晃荡。接着翅膀的动作变快,她随之扶摇直上高空。

“简直是在跳芭蕾,”隔了好一会儿摩达因才说,“不过她的翅膀是有缺陷的。”“真的吗?您能肯定这一点?”

“绝对如此。他们就像是蝙蝠的翅膀,可以猜到设计者是处于联想而这样制造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给它们再蒙上一层羽毛?这能吸引人们来参加飞行吗?”

“不,”摩达因微微想了一下说,“也许我们能使飞行本身变得更简单些。”

他从套圈中抽出双脚,用力一蹬就漂浮到了空中。手脚稍一动弹,身子立即朝各个方面晃个不停,最后还是在巴拉诺娃的帮助下才回到地面。

他说:“行了,我可以设计一套飞行的服装。只要有人能按照草图做出来,我就先来试试。我一切没有飞过,这您本人已看见了。如果我将来穿上新服装就能飞去的话,那么别人肯定也能这样飞的。”

“我衷心巴望您能做到这一切。”巴拉诺娃的口气中既有玩笑也有希望。

一周来,摩达因感到在五村过得同在家里一样舒服,他觉得和地球上没有什么两样。

“在第一次试飞时最好不要有很多人来参观,”他说,“我怕万一不能成功,所以只邀请少许负责人来就行了。”

“干脆不请观众来就进行实验如何,”巴拉诺娃说,“我也怕失败会带来负面效应。”

“但要是成功了呢?那将会产生多么强烈的影响啊。”

“请您坦率地说,有几分成功的把握?”

“把握性很大,巴拉诺娃小姐,请相信我。迄今为止你们所做的一切都不怎么对头,你们想在空中像鸟那样自由飞翔,其实这非常困难。地球上的鸟是在正常的重力条件下飞行的,而这里却是失重的条件……所以一切应该另当别论……”

实验当天没人在天空中飞,只来了十几位男女观众,多数是各部门的头头脑脑。

摩达因手握微型麦克风,他努力克制激动的情绪说:“先生们,女士们:要想在失重的条件下飞行,就无论如何不能拿鸟或蝙蝠作为榜样,它们只是在重力条件下才能那么飞的。让我们换个角度,从海洋方面来看看:水里的重力影响并不那么明显,它被浮力所平衡并抵消了。我们习惯把在水中失重状态下的飞行称之为游泳。五村这里的重力约等于零。所以这里的空间是为游泳而准备的,不是为了飞行。我们应该模仿海豚的动作而不应模仿老鹰。”

说了这番话,摩达因用脚一撑就离开了地面。他身穿一套极为雅致的用整块料子裁剪做成的服装,既不紧裹身躯,也不拖沓零乱。当他开始倒向侧面并要坠落时,他即使伸手打开一个装有压缩气体的小罐,于是在衣服上顺着脊梁鼓起一条弯弯的鱼鳍,腹部出现一条同样被吹胀的直翅。

他的下坠停止了。

“在失重条件下这能起到稳定身体的作用,每个人都可以朝前下垂或拐弯转角而不必担心失掉平衡。”

他伸出第二只手,接着腿部从膝盖开始也凸起一条鱼尾那样的鳍脚。

“这是你们的推进器,不需挥动手臂就能前进。它使你的速度加快或放慢,只要弯一下身子或颈部就行。手或脚稍微动一下,就能改变飞行姿态。你的整个身体都在活动,运动状态改变十分平稳,不会出现突变。要我说这只有更好:由于所有的肌肉都在参加活动,所以哪怕飞上几个小时也不会感到疲惫。”

他已经更有信心,更轻更快地蹬腿扭腰,在空中尽情翻腾,宛若蛟龙戏水……疾风呼呼掠过他的脸面。现在他担心的却是无法下降了,但他本能地把膝盖朝腹部一屈,顿时感到身体已在转向,速度也同时放慢了。

下放远远的地面上传来阵阵掌声。他的遨游海洋般的试飞成功了,人们也都跃跃欲试。

“您是怎么觉察到工程师的缺陷的?”待他着陆后,巴拉诺娃惊喜地问。

“工程师采取了公式化的做法。他们看到鸟或蝙蝠,就认为翅膀是必要的,只是需要改进改进而已。这是工程师的一贯作风,而我们服装设计师考虑问题就不一样,我们总是力图从总体上来思考,从不可分割的整体上来考虑问题。所以我一下子就注意到飞翼并不适合这里的条件,这说明您找我是找对了。”

“我们将马上生产这种海豚式服装,我相信大家会乐于上天锻炼的。以后我们就可以基地五村的转速了。”

“甚至完全取消自旋。”摩达因说,“我怕大家很快都只想游而不想走了,”他小说,“也许五村的局面们会根本抛弃飞行,就我自己而言,我是只想游泳的。”

在接过事先许诺的支票时,摩达因兴高采烈,说了一句自认为很富哲理的话:

“事实上只有鸟儿才需要翅膀呢!”

2007年4月2日星期一

初稿完成

前两天就改写下来纪念一下的。

一直想写科幻小说,但是好像从来没有真正动笔去写,想法创意记录了一个又一个txt、word,但是"初稿完成"的文件夹却一直孤零零的空在那里,每次看到都很遗憾。

终于,2007年3月29日,值得纪念的日子。我终于写完了我的第一篇科幻小说,虽然是只有两千多字的小小说。以命题作文的形式,请朋友给我出五个词:酒吧,摩托车,路灯,鲤鱼,北斗;花了大概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我把他们拼成一个小故事。(我知道些的很差,都没有勇气再读一遍,呵呵。)那天晚上兴奋得我很晚才睡着。

我知道自己文笔不好,书读得少,没有很多文学积累、社会积累,但是这些都不重要不是吗?

决定这样子继续试着练习,每周一次。希望自己能坚持。

2007年3月26日星期一

[原创][评论]现实与科幻——再不快点就被丢在后头了

经常会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写下来。前两天看到豆瓣上有人贴卡尔·萨根的《布鲁卡的脑》的节选:“卡尔·萨根:科学幻想小说——我个人的看法“,深有感触,赶快写了一点东西,怕自己懒到忘了。

(PS1:发现越来越喜欢卡尔·萨根了。呵呵。)

一、科幻小说的保质期。

毋庸置疑,很多科幻小说是有实效性和保质期的。也许正因如此,科幻小说始终挤不进正统的文学范畴,而只是在文学和科学的边缘晃悠。

比如说,过去有很多太空歌剧的小说,尤其在黄金时代,但是现在,无论是中国的本土科幻还是美国、英国等科幻,太空剧渐渐隐匿,消失不见了。某兔子就说,“欣赏黄金时代的作品和欣赏对黄金时代的效仿是两个概念……很简单:他们那个写法,怎么写出新意来?太空现在已经不是神秘的所在了。”(此处引自豆瓣某强贴: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5381/)火星运河、金星人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攻自破,大战火星人的想象当时虽然为每棵欧可惜已经过了保质期。很难想象,写这些太阳系的作家们有什么样的压力呢。那些外太空,比如比邻星、遥远的天鹅星座黑洞、某个星座的某个行星,或者就是纯粹某XXX号星,那里发生了什么,那里有什么人,虽然很难在短期验证,但是和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不仅太空类小说如此,很多其他的小说也一样。比如cyberpunk,最初只是电脑、网络等内容,后来融入了生物科技、生化危机的概念,不正是跟着科技发展而变化的么?放眼现在的科幻小说,又有谁可能有凡尔纳的成就——一百年以后,小说里的构思成了现实生活呢?因为现在发展太快了?因为时代不一样了?凡尔纳的时代不也比那之前先进、变化更快么?

二、现实与科幻,谁的脚步更快?谁又被甩到了后头?
记得有一个科幻电影镜头,说的是很多年以后美国纽约被海水覆盖,只有残余的几栋摩天大楼像小岛一般屹立,最明显的“岛”就是帝国大厦——多可惜,写未来的科幻只可能是写过去了。哪个作家能想象得到,作为美国经济标志之一的帝国大厦一瞬间就轰然倒塌了。现实多残酷,让人甚至来不及反应。有人说生活比任何戏剧都更有戏剧性果然没错。或者也可以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像刚才说的,各种太阳系内的探测器使多少幻想胎死腹中。曾经的潜水艇、电视机、火箭的语言,现实中实现了;曾经的机器人,开始走进真实生活;曾经的网络大战、虚拟人生,早已给挂在网上的我们熟知;曾经的人兽混种狂想,现中都实现长大了[见“世界首只人兽混种羊诞生”];曾经的位面、平行宇宙,已经可以从广义相对论、弦理论加上隐藏维度假设中推导出来了。科幻中那么多狂妄、天马行空的想法,现实中已经开始实现了,那么反过来呢?人类可以控制观测的时间已经到了10的负18次方秒了,可研究的最小尺寸已经到10的负15次方米(也许更小)了,中子星和黑洞之间有可能还有一种夸克星了,土卫六上发现甲烷海洋了,……科幻呢?跟上了么?

谁在领头?谁又被甩在后头了呢?


(未完,待续吧)

PS2:发现好久没写过这么长的东西了,真是,话都说不成个了,还想写小说呢,哎~~
PS3:忽然发现学理科的自己并不很擅长逻辑啊。这个混乱的。。。。。

2007年3月20日星期二

美国NASA科学家:地球“海盗”误杀火星生命 zz

信源:中国日报

【八阕】 据《中国日报》报道 一名美国科学家日前提出,30年前到达火星的美国宇航局(NASA)“海盗”探测器可能已经在无意中发现了火星微生物,却又在无意中将它们杀死。

美国华盛顿州大学地质学教授迪尔克·舒尔策-马库赫在7日的美国天文学会上宣读了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地球细胞的内部液体是盐水,但火星又干又冷,其生命基本形式可能包含着由水和过氧化氢组成的混合物,因为这种混合物能在极低的温度下保持液态,即使冻结也不会破坏细胞,甚至可以吸收火星大气中稀薄的水蒸气。

由于上个世纪70年代技术以及认知上的局限性,美国“海盗”探测器没能识别以过氧化氢为生命基础的火星微生物,相反,可能还在无意的操作中“溺死”或者“热死”这些微生物,仅仅因为它们与地球生命的形式不同。

根据计划,NASA将在今年8月发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凤凰”号将使用专业过滤仪对火星泥土进行精挑细选并展开详细分析,从中寻找古老微生物的痕迹。届时,它将对迪尔克提出的理论进行验证。

2007年3月14日星期三

土星最大卫星“泰坦”惊现海洋 zz




图上:卡西尼飞船上观测仪器最新拍摄发回的图像显示土卫六上存在『海洋』。这时土卫六『海洋』与苏必利尔湖比较
图下:NASA公布卡西尼号飞船拍摄到的土卫六雷达图像。

信源:解放网-新闻晨报|编辑:2007-03-14| 网址:http://www.popyard.org
【八阕】据中国日报报道正在绕土星运行的“卡西尼”号探测器日前有了新发现,土星最大的卫星土卫六的北极存在几个巨大湖泊,其中一个面积相当于地球第一大湖里海,堪称“海洋”。天文学家3月13日在德克萨斯州举行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年会”上公布,美国“卡西尼”号探测器发现,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Titan)上存在可能由液态甲烷或乙烷构成的“海洋”,其中最大一个面积与里海相当。美国宇宙总署(NASA)的卡西尼号探测船拍摄的新照片显示,土星的最大卫星土卫六「泰坦」上存有大片的液态海洋,其中任何一片海洋面积都比北美的五大湖区还大。


美国宇航局“卡西尼”项目小组3月13日报告说,卡西尼飞船上几部高科技观测仪器最新拍摄发回的土卫六图像都显示,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上可能存在“海洋”。

科学家对于“卡西尼”号飞船的新发现感到兴奋。长久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在土卫六上存在着由碳氢化合物构成的液体海洋。在它那主要由氮构成的大气层中存在大量甲烷和有机物使科学家们坚信这一点,但长久以来一直缺乏证据证明。如今,卡西尼号终于拍到了这颗卫星上的“湖泊”群。

亚利桑那大学的乔纳森·鲁宁说:“很明显这是液体,这没什么可怀疑的。”鲁宁是负责跟踪“卡西尼”飞船状态的科学家之一。研究者们通过照片和雷达成像找到了在土卫六被浓云覆盖的北极地区至少存在两个“海”的证据。



而在上个月,“卡西尼”号的摄像机拍摄到了一幅类似于里海大小的“水域”照片。虽然没有正式的关于这些“海”是如何形成的说明,但是这个最新发现明显要比曾经有过的关于这个卫星的发现重要得多。

“卡西尼”号飞船目前正在执行由美国宇航局、欧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的关于土星的研究课题。

这一结果证实了研究人员早先提出的猜测,即由于“泰坦”含大量氮的大气层中存在甲烷等有机化合物,它的表面一定有液态烃海洋。此前,“卡西尼”号只在“泰坦”表面发现了若干小湖泊。

研究人员说,“卡西尼”号的雷达探测器发现“泰坦”烟雾缭绕的北极至少存在两处“海洋”。“卡西尼”号上个月发回照片显示,其中一处深黑色“海洋”长680英里,形状不规则,面积至少有10万平方公里,与里海相当。另一处“海洋”面积为前者的五分之一。

其中一个与绵延1094公里、面积39.5万平方公里的里海相仿,而另外一个也有11.9万平方公里,比北美五大湖中的苏必利尔湖和安大略湖面积相加还大。

尽管目前科学家尚不清楚这两片“海洋”中是否全部为液体。但专家推测,鉴于雷达观测到的深黑色外观表明其表面平滑,综合该区域形状等其他特性判断,“海洋”中很可能存在液体,而且此液体很可能是甲烷或乙烷。

亚利桑那大学参与“卡西尼”号项目的研究人员鲁宁说,虽然目前并没有关于区分“泰坦”上的湖泊和海洋的科学定义,但此次发现比以往发现的湖泊要大得多,所以应该被认为是海洋。

新发现让项目科学家兴奋不已,他们已经调整卡西尼飞船上的雷达装置,以便在今年5月再次飞越土卫六时,能够直接从这片海洋区域上空飞过,探个究竟。

外电报导说,天文学家3月12日在德克萨斯州举办的“月球与行星科学年会”上提出,土星卫星土卫二内核的放射物衰变可能为这颗卫星提供了持续热能。如获证实,这意味着土卫二已具备产生生命的三大条件:地下热源、有机物和液态水。

去年3月,飞过土卫二附近的美国“卡西尼”号探测器发回照片显示,土卫二上有类似间歇泉的冰屑和水蒸气喷发景象,表明这颗天体上可能存在液态水,且其地下有可能存在热源。另外,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研究人员通过资料分析,认为土卫二南极附近可能存在少量有机物。

2007年3月8日星期四

一个科普群组 blog:“格志 - 一起格物致知”

N天前加入了 “格志 - 一起格物致知”,一个科普型很多人一起的blog,看起来不错。希望自己早点能写些科普的东西出来。太懒了。

因为是个博客小组/小组博客,更新的还挺快。转一个yinzhangqi在豆瓣发的一个介绍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302098/

  “格志”由 yanfeng (http://yanfeng.org/blog) 发起成立已经一周年了,下面是网站的介绍:
  
  “格志从一个群组 blog 开始,现在希望成为一个面向科研人员,学生,和科学作家与记者的社区网站。我们在这里 blog on 科学 blog 圈;分享科技知识,新闻,努力做点高级科普;作为学术交流平台,网络上的 common room。我们欢迎任何对科学感兴趣,从事科学研究或者科技新闻报道的人参与我们,让这个地方变得更有用有趣。”
  
  我从格志成立开始就加入了。经过一年来大家的合作,现在格志已经发展得比较活跃,内容也很丰富了。主要涉及到物理,数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格志的作者们大都正在其中某个领域做研究,格志对科学的新进展反应是非常迅速的。
  
  格志的网址:http://gezhi.org/
  格志在豆瓣的收藏页:http://www.douban.com/subject/9018875/

==================

好像之前还听说有个赛博,取得是science-blog的音译,好像也是个科普型blog,以后可以去看看。

看到国内有这样的博客网站,不错不错。(主要是自己孤陋寡闻,呵呵)